“嗨,妈,”短信这样写道。”我的手机坏了,所以用了个备用机。明天有笔账单要付,我压力好大。请用这个新号码联系我。”
这正是”嗨,妈”骗局的典型开场。该骗局于2022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出现。回复短信的收件人会被要求支付账单或转账,以帮助发件人——据称是他们的孩子——解决突发的财务困境。
当然,事实是短信并非来自他们的孩子,他们汇出的钱款通常会迅速消失,常常流入离岸账户。”嗨,妈”只是无数金融骗局中的一种,据估计,2024年这类骗局让澳大利亚人损失了20亿澳元。
这类可疑活动也正是悉尼科技大学(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, UTS)商学院研究员Kenny Phua博士所着迷研究的对象。Phua博士的研究领域处于商业、技术和社会影响的交汇点,他的研究为数字和金融诈骗提供了开创性的见解:它们如何运作、其滋生的环境,以及诈骗者如何识别并锁定受害者。
潘博士的研究打破了一些关于诈骗及其犯罪者的普遍迷思——例如,诈骗者是独居地下室的孤狼,只想快速捞一笔。相反,他指出,许多诈骗活动像真正的企业一样运作。
“他们在正规的楼宇里工作;他们像真正的公司一样拥有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。组织性非常高,”他说。
而且,尽管媒体常将诈骗受害者描绘成无助的、被技术搞糊涂的老年人,但实际上最容易被骗的往往是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群。Phua博士解释说,这是因为实施诈骗的成本其实相当高,这意味着诈骗者倾向于专注于挑选高价值目标。与领取养老金的Joan相比,那些处于职业上升期的人往往是更有利可图的选择。
“30多岁和40多岁是大多数人赚钱的黄金时期,也是他们最深度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。他们有住房贷款,有工作,进行大量的网上购物,因此他们的数据无处不在。“他说。
易于获取的数据是金融诈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,潘博士及其合作者证明,实体银行网点的关闭使得当地居民遭遇身份盗窃的案例增加。
问题主要不在于数字银行本身——Phua博士说,银行是”做数据生意的;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去保护客户数据”——而在于实体基础设施的缺乏迫使人们上网,进入诈骗发生的环境。在数字领域,我们所有的行为,从购物、支付账单到下载应用程序,都会产生海量数据,而这些数据对诈骗者来说可能极易获取。
“大多数公司有很强的动机收集你的数据,因为他们想使用这些数据。然而,他们保护这些数据的动机可能就没那么强了,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很多数据泄露事件。“Phua博士说。
“这不是消费者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。数字化不可避免;你不可能让自己脱离网络世界。政府、企业和执法部门需要更审慎地思考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。”
在另一项研究中,Phua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首次代币发行(ICO,即加密货币)的业务,试图理解骗局是如何设计的。如果你曾经对那些来自尼日利亚王子、错字连篇、急切恳求你帮忙将他的数百万资金转出国的邮件嗤之以鼻,Phua博士有个消息告诉你:那些错误是故意的。
“当你收到那些邮件、钓鱼电话或短信时,它们显得如此荒谬——可能有拼写错误、语法错误,我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人们只是觉得,哦,这是骗子又蠢又粗心。“他说。
“但我们的研究发现,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,也是一种最优的目标锁定策略。”
其运作原理如下:除了识别高价值目标受害者外,诈骗者还希望尽量减少在诈骗上投入的时间。与一个已经对你的动机起疑的人进行对话,意味着诈骗过程会更长,且很可能以没有交易告终。
相反,找到一个不会被这难以置信的”陌生人想送你几百万美元”的故事吓退的人——即使那个陌生人拼写错误百出——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。
这些只是Phua博士广泛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发现——但它们已经为现实世界带来令人兴奋的潜在影响。理解诈骗者的行为方式、动机以及他们可能针对的目标,对于肩负保护人民钱财责任的政府、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来说,是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。
“我们的工作可以作为确凿的证据,证明诈骗正在对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。“他说。
“一旦我们理解了导致这些骗局盛行的因素,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政策。”
Phua博士的研究专注于人而非公司利润,这是对传统商业研究的一种创新诠释。但在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,这正契合其高调致力于具有社会担当的研究与教学的宗旨。
像许多悉尼科技大学的同行一样,Phua博士关注的是如何为更广泛的福祉创造商业成果。这始于能共享财富、为所有人降低风险的研究。
“金融欺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,但在研究中却很少受到关注。“他说。
“不幸的是,总会有人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。如果我们想确保数字化的成果具有包容性并为大众所共享,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地关注保护这些弱势群体。”
内容转载自悉尼科技大学官网
关闭